說一個我交易的小故事。
某天,我注意了好幾天的觀察股A,我的交易系統顯示它在接下來的兩三天內應該有很強的上漲動能與不錯的增長幅度,且符合我的資金預算。我很心動。隔天一開盤,上漲動能強勁,我當機立斷進場買了2口股期,均價大約在66.4左右。再隔天,A股價格一口氣衝到了73.5元,然後拉回到了72.1元時我就出場了。然而,我這次的出場判斷是錯誤的,因為我在回檔的最低點出掉了,之後股價繼續漲到了74。當股價在73-74之間遊蕩時,我判斷還有上漲幅度,可以再次買進,我也沒等待就直接進場了,這次還加碼,買了3口均價在73.8元。在價格漲到74.2時,很明顯看到了動能開始減弱,出現了當沖多單的賣出訊號,同一時間,我看到了另一支股票B,出現交易訊號,接下來兩三天有強的上漲動能,會拉一波。
此時,我猶豫了,想著剛剛加碼的三口是否該出調換買B股。收盤時A股收高,我決定留倉等等看。隔天一早,A股開始跌。交易系統顯示,A股雖然會繼續上漲,但可能要先盤整一段時間。同時間,B股開始上漲。A股在我的交易計畫中,規劃的停損點未到,停利點也未到。前一天的猶豫再度浮現,我是不是應該要把A股出掉改買B股?
這筆資金,我一開始就把它規劃成短線操作,我希望能使用的有效率。我開始思考,如果我繼續抱著A股,不買B股,我的機會成本是多少? 我的經濟利潤會是正的還是負的? 盤中A股開始下跌,價格來到72元,繼續向下,我開始懊惱。當A股價格來到當日最低點70.1元時,B股正好到了當日最高點256元。我下定決心閉著眼睛把A股砍了,賣在70.2元,並在B股小幅回檔到254元時,買進一口。
這次追價A股的決策,是筆非常失敗的交易,把A股出掉,損失了21600元 。但我相信自己的判斷,以機會成本的角度看,賣出A股買入B股的損失會較小,我會得到較大的經濟利潤,而這個經濟利潤會大於我停損A股的損失。兩個交易日後,B股最高漲到了277元,我在275元脫手,賺了42000元。這時,A股仍然在70.5-73.8之間震盪。
雖然我把A股賣在區間震盪的最低點 (我買完之後就上漲了),但是這段時間A股的最高點只是回到我的成本73.8。在這段時間裡,我如果抱著A股,我持有A股的機會成本是B股的上漲幅度。我改買B股,機會成本就是A股的虧損21600元加上73.8元以上的上漲幅度。這次交易中,我很幸運的獲得了經濟利潤2萬元。
如果我一直抱著A股,也許未來它會漲到我的成本之上,也或許我會在成本線上把它賣掉。
*我等它未來上漲,我損失了資金做為更有效其它用途的時間價值。
*我等它回到成本賣掉,會計利潤上我的虧損為零。但是這筆零損失的背後,是至少損失了4萬元的經濟利潤 (B股的機會成本)。
交易時,我常常問自己一個問題: 這筆資金,要怎麼使用,它能為我帶來最多的收益?
當然事後檢討這個例子時,我有很多做的不完美的地方,像是我不該把A股賣在區間最低點,我應該多等一下賣一個好一點的價錢減少損失;我也不該急著買進B股,因為在多等幾分鐘B股就多跌了2元…等等這些細節。但在當下思考該不該捨棄A股買B股時,我考量的就只是怎麼做對我最有利。
我遇過很多人”捨不得”砍掉賠錢的單,非要把單放到賺錢才願意出,就算花了一年賺了10元,也甘願。我猜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學過經濟學,或是他們對”成本”這概念沒有真正的理解。也或許,出於損失規避的心理,只要帳上的會計利潤是正的,他們就會覺得好過,並且有滿足感。不管是哪一個原因,只要來問我,我都建議他們重新好好思考一個問題: 只有貨幣成本是成本嗎?
例如,小七在你家隔壁,家樂福離你家開車要30分鐘。你現在缺一支牙刷,雖然在小7買牙刷的貨幣成本比家樂福貴,但是方便,省時間,省麻煩。你開車去家樂福,要花時間,油錢,停車費等等。 把這些因素考量進去,在小七買一支牙刷的成本可能比你開車到家樂福買牙刷來得便宜。經濟學告訴我們,貨幣成本有別於全部成本,做決定的時候,不應該只看著錢,而要看到所有的成本。交易的時候也一樣,除了貨幣成本外,還有很多其它成本,例如你的負面情緒,你的幸福感,你的健康,你的時間..等等,這些都應該要考慮進去。有實際或帳面大虧損經驗的人都應該能體會我上述說的這些成本的影響。
現在暫時先撇開這些無形成本不討論,把焦點拉回到交易的貨幣成本。捨不得砍單的人,在金錢上的損失遠遠大於帳面上的數字,因為一筆方向錯誤的單,損失的是一個正在賺錢的機會成本與時間價值。虧損是在發生的當下,而不是你願意認賠的時候。回到當下思考機會成本,盯住經濟利潤而不是會計利潤,是我這麼多年下來,累積出來的小小心得。下次,當你發生虧損不想認賠時,當你固執的堅持自己的看法是對的時候時,請回到當下,看看市場怎麼說,並且思考,如果做了A決定,付出的成本是什麼? 如果做了B決定,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請一直活在當下思考怎麼做對自己最有利。並且記得,成本不是只有貨幣,收益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