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一個資源的使用方式有若干的選項,被選中的那個選項,它的使用成本是那些所有落選的選項中,價值最高的那個。簡單說,機會成本就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舉個例子,假設你有一塊鄰近馬路的土地,這塊土地可以做為一個自家使用不對外開放的花園,也可以租給便利商店的業者,每個月得到5萬元的地租收入。如果你堅持土地做為花園,那花園的成本就是放棄了的便利商店地租收入五萬元。假如現在有人跟你開價以10萬元租用土地做廠房,你還是堅持土地要做花園,那麼這時候土地做為花園的成本,就是放棄了的10萬元的廠房租金收入。
了解機會成本的概念後,讓我們來想想資金運用是否也有機會成本?
假設你現在有100萬元可以投資,你把錢投資在7-11上,7-11能用這些錢獲得10萬元的利潤。如果你把這些錢投資在新創企業上,能獲得20萬元的利潤。請問,7-11給你賺錢了嗎?
你會說,在損益表中,投資7-11賺了10萬塊錢。沒錯,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會計利潤。然而,一般來說,每個人的投資選擇不會只有一個,當你決定投資某個項目的時候,就是放棄了其他項目能給你帶來的收益。從上面的例子來看,投資7-11獲得了10萬元的成本,是放棄了投資新創企業的20萬元利潤。從這個角度看,投資7-11反而少創造了10萬元的價值。
會計利潤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考慮資金使用的機會成本。會計利潤比較的基準線是”零”,只要大於零,會計利潤就認為是在給股東創造價值。會計利潤衡量了盈利水平,卻不能衡量盈利能力。因為它忽略了投資中的隱形成本,也就是資金的機會成本 (1)。
在這幾年的投資經驗中,我愈來愈有體會在交易時考量機會成本的重要性。若把時間回到8年前,同樣一筆30萬元的資金,放在不同的市場,例如:
*你買了4.5%的保單定存,現在這筆錢大約是43萬元。
*你買了禾伸堂。當時的股票價格大約是35元,放到現在這筆錢大約是105萬元。
*你買了TPK。8年前TPK剛上市不久,你在股價700元左右進場買了420股,放到現在, 這筆錢剩下不到3萬元。
*假如你買的是台灣50 (0050),則這筆錢放到現在大約是40萬元。
同樣的一筆錢,你還可以有很多其他選擇,例如拿去跟人合夥投資房地產,買基金,買商品期貨,買美金..等等,產生的報酬結果都將不同,你看上面的例子,一筆三十萬元,8年後的價值,可能變成三萬元,也可能變成105萬元,這就是我們要重視資金的機會成本的原因。如果我們不在做決策的時候考慮資金的機會成本, 那麼在時間的洪流中,我們的生活與財務處境,將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上面舉的例子除了可以讓我們看見貨幣使用的機會成本外,另一個重要的概念 - 時間價值,也隱含在其中。 在金融學中,時間就是金錢,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一模一樣的原始財富,歷經完全一樣的時間,卻會因為選擇了不同的金融產品,不同的金融工具,就完全改寫了未來財富的格局,財富數值的變化,其實是金融工具把我們擁有的相同時間,進行深度加工之後,轉換成完全不一樣的時間價值。換句話說,我們投資時購買的金融產品,做出的金融決策,其實是在購買這些產品的未來價值。我們投資一家公司,投資的不是它的過去,也不是它的現在,而是它的未來。金融就是為時間定價。因此,時間價值(或是所花的時間成本),在投資交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從機會成本的角度衡量利潤,會計用語叫做”經濟利潤”。 經濟利潤= 會計利潤-資金的機會成本。經濟利潤在衡量價值創造上,是比會計利潤更好的指標,也被許多大企業採用來考核管理層。
留言列表